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学奥秘
由国务院新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近日在上海举行。《环球时报》“海外看中国”工作室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图书馆、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北京语言大学推出的“我与中国的学术之缘”系列访谈第二期继续邀请5位外国学者,共同探讨中国学的世界意义与时代
由国务院新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近日在上海举行。《环球时报》“海外看中国”工作室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图书馆、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北京语言大学推出的“我与中国的学术之缘”系列访谈第二期继续邀请5位外国学者,共同探讨中国学的世界意义与时代
10月14日上午,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开幕式及主论坛在黄浦江畔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约500余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主题,通过开幕式、主论坛、5场平行分论坛及多项配套活动,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历史与当代怎样贯通?西方学界如何讨论中国式现代化?欧洲中国学研究如何增进中欧理解?应邀与会的德国著名汉学家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他表示,如果不了解历史,就无法真正读懂当代中国。
施寒微:从很多方面来看,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世界、甚至日本曾经的工业化进程有相似之处。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在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上,在很多领域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比如汽车产业和各类现代技术,很多最开始都源自外部。但对中国而言,更重要的是将这种“现代化”转化为“中国式
在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即将到来之际,6月5日至7日,以“理解中国:人工智能时代的汉学研究”为主题,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举行。
在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6月10日)即将到来之际,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于6月5日至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宝安院区举行,中外学者在会议发言时认为,培养“青年汉学家”对中国的“全面认知”至关重要,人工智能